引言
估计天下父母都是一样样的心情:在孩子以玩为主的小时候,展现的是一派母慈子孝的温馨画面,每个父母都在心里期盼着他们快快长大。可真等到孩子长大了的时候,却发现,在养育孩子方面已经渐渐跟不上孩子的成长节奏了,其中最大的困扰在于,我们不仅每天都身不由己地在为孩子的学习问题而焦虑、挣扎,更因为对孩子提出各种苛刻要求而导致亲子关系遍体鳞伤。
我们难以逃脱的一个“真香”定律是,如果孩子学习成绩理想,亲子关系还算是“相安无事”;可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就很可能面临着“成绩”与“关系”的双输,让我们陷入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教育困境。
这种情况当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作为父母,我们到底是应该先维护亲子关系,还是应该先拯救孩子的学业与成绩呢?
不同的父母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我的答案是,我不会因为要孩子考一个好成绩,就把我与孩子的关系变得对立而紧张,但这也不意味着我就不希望孩子在他自身能力范围之内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而这个“最好的自己”自然包含优异成绩在内。
我们现在要解决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维护好亲子关系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孩子的学业成绩?我能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必须从亲子关系入手,成为孩子的陪跑者,而不是代跑者。
因此,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我将着重来讨论以下这两个问题:
01 孩子成绩下滑,父母要有正确的应对策略
可以说,世上几乎没有哪一个父母愿意看到孩子成绩下滑,都希望孩子的成绩是棒棒的。但想法和现实之间常常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距离,不由得让我们感到困惑:“为什么本来聪明伶俐的孩子,一上学脑袋瓜就不好使、成绩就不如人了呢?”在我看来,这答案不仅要从孩子身上去找,更要从父母身上去找。
为何这样说呢?这是因为,父母的心态会对孩子的学习情绪产生重要的影响。现实中,不少父母只要听到孩子学习成绩下滑,马上就会表现出一种极度的担忧和焦虑:或是觉得孩子不够用心不求上进;或是责怪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或是抱怨孩子脑子太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学习情绪就会变得一团糟。
更让人担忧的是,对孩子的不断抱怨和粗暴指责不仅不能彻底解决孩子成绩差的问题,反而还恶化了亲子关系,造成“学习成绩和亲子关系”两头都落空的局面。
如果我们更深入地去探寻,就会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下滑看似突然,但其实背后是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逐渐形成的。等到父母发现孩子的学习出现状况时,早已是一副“理不清剪还乱”、几近让人无从下手的混乱场面,这种情况当然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得到彻底解决,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科学规划和调整,才能让孩子步入学习的正轨。
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即便是“学霸”,也都有可能面临成绩下滑的问题。而父母正确的应对策略,能够帮助孩子实现逆袭,有效解决面临的学习困境。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的经验是,一是不责骂孩子,不释放负面情绪;二是无论问题有多大,都要和孩子共同去面对问题。这两点都很重要,这样才能帮助我们一层层剥开谜团,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02 如何应对孩子学业挑战问题的3个不同发展阶段
一、问题早期阶段——及时发现孩子的学业“预警信号”
问题越早发现越好,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们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比如,孩子上学态度突然变得消极;孩子花在作业上的时间过多;孩子总是考低分,等等。此时,如果父母能够尽早发现这些“信号”,就能在问题刚刚露头时及时给孩子提供帮助,而不是等到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时再去指责和埋怨,那么孩子就会持续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此外,在问题早期阶段,我们不仅要能体察到孩子在学习上的细微变化,还要在面对学业问题时依旧能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孩子一起多做一些能放松身心的事,以打消他的害怕和负罪感。
任何一个学习问题都有其具体成因。我们不妨透过学业问题的背后,观察一下孩子的学业安排是否过于高强度;兴趣班等是否安排得过多过满;学习注意力是否涣散;孩子是否有爱打游戏等不良嗜好,等等。通过观察,有利于我们更集中地从学业本身来思考问题,在问题出现的早期就能准确定位挑战孩子的学习区域。
二、问题中期阶段——准确找出成绩下滑的4个问题区域
如果我们通过观察,确定孩子的学业问题和外部环境关系不大,主要是学习本身的问题,我们便可从以下四个学习场景来找准问题发生的区域,然后针对每一个问题区域来对症下药。
问题区域1:发生在学校
如果学业问题发生在学校,比如,孩子上课出现听讲不认真的问题等,父母就可向老师求助,看看如何引导孩子改善课堂听讲质量。我们还可让孩子每天坚持把当天的课堂内容分享给父母,以此督促孩子认真听课,提高“知识留存率”等。
问题区域2:发生在家里
如果学业问题发生在家里,比如,孩子完成作业效率低下、不懂预习复习等。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父母要以接纳、理解的心理教给孩子一些学习策略和方法。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比如,针对某个学科主题,配合课堂学习来寻找相关视频、图文等资源,收集各种提问等来拓宽和优化学习方式。
父母还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和擅长的学习模式,再看看现在的教学类型是否匹配孩子的学习模式,然后给孩子补充一些适合他的学习模式的内容,以此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